其他

金融杠杆撬动本轮楼价上涨

2016-11-19 记者/郑钧天 瞭望

◆ 近期部分城市上涨较快,与金融杠杆的撬动有密切关联

◆ 楼市火爆的同时,利润增幅却低于营收,部分房企甚至出现亏损

◆ 房地产企业高杠杆融资直接威胁银行信贷资金安全,金融机构未来承受着风险

◆ 坚持“去杠杆”缓释泡沫


  今年以来,新增信贷及其他投资资金加速向楼市集中,给防范金融风险带来了新的难题。近日,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,与前几轮楼市反弹有所不同的是,近期部分城市上涨较快,是与金融杠杆的撬动有密切关联的。

  

  “尤其是部分房企通过资管产品等途径,以‘名股实债’等形式融资,掩盖了负债真实水平。”相关专家向本刊记者表示出担忧之意:“一旦货币政策转向,‘去杠杆’和楼市回调交互强化,房地产企业高杠杆融资会不会成为酝酿金融风险的‘加速器’?

  

房企资金来源三大路径

  

  有统计显示,1~10月份,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1.7261万亿元,同比增长15.5%。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,银行贷款、资本市场融资与“绕道”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其他投资资金,构成了开发商资金来源的三大路径

  

  一是银行个人房贷猛增。

  

  本刊记者调查热点城市多家银行发现,面对买房者提高杠杆买房的需求,许多银行基本上“照单全收”。按照“融360”等市场机构不完全统计显示,全国500多家各类银行当中,有近四成提供房贷九折优惠。银行对房贷颇为看好,不仅将其看做是优质资产,还表示将继续重点支持。

  

  据平安银行、招商银行、浦发银行的2016年中报显示,个人住房贷款的质量在所有贷款里确实是最为优质的。其中,招商银行、浦发银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金额分别为6148亿元、3379亿元,不良贷款率为0.14%和0.45%,均为所有贷款中最低。

  

  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购房者想方设法提高杠杆、用尽贷款政策,这种情况自去年以来开始在热点城市蔓延。一些热点城市购房者几乎将杠杆用到了极致。据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估算,我国居民杠杆率(房贷余额/存量住房价值)已由2014年的15%上升到如今的40%。

  

  二是资本市场连续输血。

  

  据万得资讯统计中报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沪深两市137家上市房企负债合计超过4.33万亿元,同比增长幅度达24%,平均负债率达到77%。其中,资本市场的输血起了重要作用。

  

  今年拿下南京土地单价之冠的葛洲坝地产,其母公司葛洲坝股份的负债率升至78%。今年在北京昌平以62亿元拿地的招商蛇口,自去年吸收合并招商地产上市后募集的118亿元,基本上投入了公司房地产项目。

  

  “不少房企正用资本市场融资的高杠杆满足拿地冲动。”一些业内人士告知,上市房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拿地的做法非常普遍,“这也正是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再融资不能用于拿地的原因所在。”万得资讯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上市房企通过股份定向增发募集的资金总额接近740亿元。2015年全年,房地产行业完成股票定向增发募资总额约为1687亿元。

  

  三是社会资金“绕道”进入房地产。

  

 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,在货币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,各类资金“绕道”进入了房地产市场。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一条重要渠道。“银行受制于政策约束,并不能过多向房企贷款,但房企可以找一家信托公司设立一个信托计划,然后由银行购买,实现信贷资金绕道流出。”

  

  公司债方面,据易居研究院统计,今年1~10月,上市房企公司债的发行规模已经超过7000亿元。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说,2015年以来,不少房企大规模发行公司债,其成本较低,多数房企选择用公司债来替换以前的高息债。另外,还有一些房企采用ABS和永续债融资,这些债务并未计入负债中。

  

  信托方面,用益信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房地产信托规模在今年前三季度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。房地产信托产品,第一季度募集资金347.36亿元,第二季度448.49亿元,第三季度513.30亿元。房地产集合信托产品发行在经历一年多萎缩后大幅升温。

  

  “在有些房企拿地过程中,还出现一些融资方式‘创新’。”一位近期在上海频频参与拿地的开发商告诉本刊记者,有些房地产企业在一线城市拿地基本只准备10%的土地款,剩下的资金可以以“夹层融资”的方式获取。

  

  “不少金融机构竞相上门来提供贷款,但会设置一定额度。超过授信额度,就以股权形式放贷,未来销售利润与它们分成。”他还介绍说,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多个机构,专门为开发商提供拍地保证金甚至首付金。

  

高杠杆导致泡沫累积

  

  日前,中金公司发出一份研究报告说,中国的总体房贷杠杆率及全民负担能力目前还未超出合理范围,但目前房贷存量一年同比增长31%,高出长期可持续水平,其中不无隐忧。

  

 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也向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提醒道,中国从2008年居民债务杠杆率(居民债务与GDP之比)不足20%,到2015年已是39.5%。这意味着,每一轮房价的上涨,都伴随着居民杠杆率持续的提升。虽然这一水平低于目前的发达国家,但已经高于一些与我们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。

  

  同时,2015年,中国房贷与销售额之比(即某个阶段新发放的房贷规模与这个时间段的房屋销售规模)为43%。他认为,这一数据中国目前处于高位。

  

  “继续加杠杆,有可能导致旧的泡沫还没挤出,新的泡沫又会积聚,增大房地产市场、金融体系风险。”严跃进认为,如果未来资金收紧,房地产市场将随着货币政策调整而变化,以杠杆推动的增长前景是难以长期支撑的。他预计,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将在未来放缓。

  

  一位不愿具名的开发商高管向本刊记者表示,房企高比例举债的目的,一是拿地,二是偿还旧债,“由于房地产开发有3年左右周期,一旦房产销售不理想就会导致回款困难,酿发偿付银行贷款的危机。”

  

  “融资收紧,成本就会增加,房企回款压力将加大,一旦无法按时偿还债务,就会引发信用违约事件,而随之面临评级机构下调评级,房企可能进入借钱愈加困难的恶性循环,甚至不排除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。而一些通过杠杆融资拿地的房企潜在的风险更大。”他说。

  

  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上半年一、二线城市楼市火爆,千亿规模的房企数量不断上升,但是利润的增幅却低于营收,部分房企甚至出现亏损。据万得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120家房企的净利润率为8.1%,低于2015年同期的9.8%。上市房企增收不增利的态势,也让市场对一些开发商未来的偿债能力产生质疑。

  

坚持“去杠杆”缓释泡沫

  

  采访中,对于居民加杠杆购房的趋势,有不少金融机构和经济学家认为应警惕风险。央行报告指出,经济运行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依赖仍然较大,民间投资活力不足,部分领域瓶颈仍未打破,制约增长潜力发挥,应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。

  

  有专家对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谈到,如果货币政策转向和房价回调后,“去杠杆”和楼市回调交互强化,不排除成为金融风险加速器的可能性。因此,楼市泡沫要注意“缓释”,要从开发企业与居民个人两个通道入手,疏堵结合,逐步降低杠杆率,化解金融风险。

  

  其一,改变土地出让金支付方式,降低激进房企拿地杠杆。

  

  当前,部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房企的开发贷周期已由2年期改为半年期。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,可在土地出让金支付上针对房企短期资金较为紧张的现状,制定相应措施抑制“地王热”。比如,安徽省合肥市之前的支付方式是拍地完支付50%,一年后支付另外50%,现在改为1个月内全款支付土地出让金。这样,有短期资金周转问题的房企拿地会更加谨慎。

  

  其二,强化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,强化银行的房地产行业授信集中度管理。

  

 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说,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是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。银行要加强购房人偿债能力审查,严格信贷标准不放松,杜绝“次级”客户和“次级”资产进入银行资产负债表。

  

  其三,疏堵结合、有加有减,抓住城市化进程中的机遇和演进规律,将楼市新增空间与城镇化结合起来,推动热点城市房价软着陆和“高杠杆”风险渐进释放。

  

  “监管层宜针对房地产企业发行公司债,设立准入门槛并实施分类管理。”上海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执行所长陈杰认为,未来应强化对发行人的信息披露和偿债能力要求,强化增信措施和债券契约条款安排,强化募集资金用途管理,构建“基础范围+综合指标评价”的分类监管标准。此外,还宜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净利润、除预收款后资产负债率、存货价值、开发成本进行监管分类,以提高房企发债准入门槛。

  

  “地方政府要提高产业和人口导入吸引力,促进城市内部发展平衡,避免‘新城’沦为‘鬼城’。”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胡志刚等认为,在鼓励楼市调控因城施策的同时,应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因人施策。从收入、户籍、工作年限等不同指标出发,对购房群体的购房能力进行评估,并制定针对性的税收、贷款、社保优惠政策,以确保不同人群可以通过购房或租房实现住有所居。LW


刊于《瞭望》2016年第47期,原题《治理房地产高杠杆风险》

推荐阅读

国内限购城市急增至20城,多数省会城市都会收紧?

关注丨业内人士:楼市风险正积蓄,各路资金仍在不断涌入

新华社三天连发三文评楼市变局

视野丨货币视角下的房地产去库存

时评 | 楼市调控切忌“混搭”


扫描二维码,关注瞭望微信
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订阅瞭望杂志

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